苗苗黑板报>

经济论文

手抄报
公历节日手抄报 农历节日手抄报 法制安全手抄报 专题节日手抄报 世界节日手抄报 学科手抄报 季节手抄报 学生生活手抄报 活动庆典手抄报 环保教育手抄报 健康卫生手抄报 精神文明手抄报 健康成长手抄报 综合系列手抄报 电子手抄报
黑板报
公历节日黑板报 农历节日黑板报 法制安全黑板报 世界节日黑板报 学科黑板报 季节黑板报 学生生活黑板报 活动庆典黑板报 环保教育黑板报 专题节日黑板报 健康卫生黑板报 精神文明黑板报 健康成长黑板报 综合系列黑板报 社区黑板报
简笔画
人物简笔画 动物简笔画 植物简笔画 儿童简笔画 交通工具简笔画 日常用品简笔画 风景简笔画 卡通简笔画 果蔬简笔画 简笔画教程
画画
儿童画 素描 水粉画 水彩画 国画 油画 速写 版画 壁画 插画 涂鸦 贴画 科幻画 彩铅画
手工
折纸 编织 布艺 木工 创意手工 超轻粘土 书签
板报素材
手抄报插图 黑板报插图 手抄报边框 花边素材 贺卡图片 艺术字体 剪纸绘画 海报设计 装饰画 图案 卡通 手账 诗配画 表情包 壁纸
兴趣爱好
绘画 书法 乐器 运动 舞蹈
展板设计
节日展板 学校展板 政府展板 部队展板 企业展板
板报设计
报头设计 展板版面设计 黑板报版面设计图 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板报教程
手抄报教程 黑板报教程
范文专栏
节日范文 工作计划 论文 简历范文 条据书信 哲学范文 礼仪范文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党团范文 合同范文 工作报告 日记
专题频道
公历节日专题 农历节日专题 专题节日专题 世界节日专题 学科系列专题 季节系列专题 学生生活专题 活动庆典专题 环保教育专题 法制安全专题 健康卫生专题 精神文明专题 健康成长专题 综合系列专题
造句大全
关联词造句 排比句造句 成语造句 词语造句 小学生造句 组词
板报文稿
文稿内容 标语口号 名人名言 板报内容 奇趣百科 谜语大全 笑话大全 故事大全 经典文章 剧本
作文
小学生作文
诗词鉴赏
诗词分类 节日诗词 写景诗词 诗人 诗词大全
关闭导航

基于当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苗苗黑板报 2020-08-25 11:59:11
【摘要】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树立核心理念,把以人为本落实和贯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把握市场取向、突出特色、资源保护优先和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辩证处理和统筹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和持续发展等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进入新世纪更是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源和新引擎。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准着力点,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核心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注重以人为本的内涵和产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是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应当落实和贯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与文化事业并驾齐驱的另一翼。基本的文化需求和权益主要通过政府主导,由文化事业来满足;更多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则主要通过市场,由文化产业来满足。文化发展繁荣就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生产更多更好的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来解决群众的“精神渴求”和“文化贫乏”的问题。要改变和剔除那种“唯我独尊、唯我独高、唯我独艺”的贵族式眼光和作法,加大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力度。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真正做到平民化、大众化,做到通俗而不庸俗,雅俗而不低俗,大俗而不恶俗,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满足群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让文化紧贴百姓的生活,乃至原始一点、粗糙一点、质朴一点、稚嫩一点、本色一点,对广大老百姓来说,也许正是其希望和优势所在。一些大制作的“豪华剧”,一些精品式的“评奖戏”,一些人造的“文化工程”,老百姓未必爱看,未必欢迎。相反,贴近他们的大雅大俗、大喜大悲,倒能释放人们当今社会生活快节奏、高风险、强竞争和紧张工作下的巨大压力。无论是经济化了的文化产业,还是福利化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只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要,才会变得有魅力、有受众、有前景。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只要是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就要允许存在,允许试验和探索。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成教条,把生动活泼的内容变成僵化的说教,把原不相干的东西硬塞进原汁的艺术和文化生活,弄得死气沉沉,这都是违背群众意愿和背离以人为本的,也是违反文化艺术生产和发展规律的。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全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人们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可以导向,但不能剥夺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办文化产业必须有市场眼光,人民群众欢迎和喜闻乐见的,必然是有市场和生命力的;反之,以僵化的思想和贵族式的眼光来看待和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会弄得毫无生机,失去活力。同时,要注重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和权益。文化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劣质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是对群众文化利益的侵害;文化产品的贵族化实际上是有意把普通群众排斥在文化消费的门外,这也对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构成了损害。文化产业应该面向大众,服务民生。我国古代的街头卖艺如说唱、相声、评书、杂耍等,既是民众乐于接受的大众文化,也是文化产业的雏形。文化产业的根基扎根于民众之中,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如何通过多方面的引导,刺激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意识,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社会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提高民众文化品位,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本质上都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都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都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尽管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但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促进与提升。对文化产业的评价,在无不良社会影响的前提下,无疑要直接用经济标准来评价,主要看它对国内生产总值、对财政税收和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看它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重大作用。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对人的素质提高有益,而不能有害,这是检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试金石。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括了人的个性展现、文艺欣赏、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等等。可以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同,文化产业更注重文化的娱乐性、消遣性、休闲性和益智性,使人放松自己,回归本真,从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人们自由发展的需要。
可见,以人为本就是要顺应民心,体现人性,表现人文,以这样的理念去经营和发展文化产业,产业必然壮大;反之,违背人心、人性、人文去办文化产业,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大、空”或恶劣的“黄、赌、毒”,就只会使文化产业夭折或步入歧途。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把握基本原则
在文化生活中,各种文化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存在着多种链条和环节,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市场取向原则。发展文化产业无疑要以市场需求和导向为原则,既要按文化发展规律办事,又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文化既然是种产业,就必须采取市场取向,进入市场,到市场的风浪中去搏击。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毫无疑问,政府的强力推动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也是必须的,但文化产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最终取决于市场,取决于市场的运作力、竞争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市场是产品的归宿和价值实现的场所,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
文化产业就是要创造一种吸引力、一种期待,去满足人们的追求和希冀。人们被文化产品或服务紧紧吸引住了,这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产业才能支撑起来。所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一定是要从市场着眼把握人们的兴奋点、共振点。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成功,最根本的是市场的成功,是这档节目市场导向和商业运作的成功,它对歌坛的影响,主要不在音乐方面,而在于市场操作方面。这昭示我们,与过去发展文化根本不同的是,要发展文化产业,就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必须勇敢地、义无反顾地投向市场。研究文化市场需求和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研发和生产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尤其要善于进行市场策划、营销和运作。不能到市场风浪中去“弄潮”,这种产业是长不大的,也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当然,市场取向有它的局限性。社会取向作为一种非市场取向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提升市场60取向的追求,校正市场运行的轨迹,弥补市场取向的价值缺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通过整合,实现社会和市场两种取向的契合。
第二,突出特色原则。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而打造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创造个性、突出特色。有了特色、个性就会有品牌,就能形成优势。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巨头”,无不以或专、或精、或新、或强、或大等特色而称著。面对区域性分工越来越细,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我国文化产业要求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这包括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旅游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红色文化特色、创新文化特色等。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就是比较优势。立足自身的资源、人才和先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和主导产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去特色化”,把本来很有特色的东西搞得没有特色。比如,有的地方旅游资源原本很有特色、有个性,但偏要模仿他人,造出一些雷同的人为景观,把本来天然、质朴、秀美的景观搞得不伦不类。其实,现代旅游更多的是离开喧闹的城市,减轻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让身心融入自然美景之中得到放松和陶冶。有的红色旅游,本可以让游客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和崇高精神的洗礼,却偏要编出一些毫无根据的神秘故事来“神化”,以为这样可以吸引游客,但这恰恰掩去了它的本真和亮色,在导向上也极不负责和严肃。模仿之路,是一条最容易走的路,但也是一条最没有前途的路;特色之路,是追求个性和创新之路,才是科学发展之路。我国文化产业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特色之路。“特色”二字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
第三,资源保护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永续发展。它要求今天的发展与利用,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资源和环境,而且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资源的矛盾日益显现。许多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自然风景资源等都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它们往往是不可再生或很难再生的,并非如人们一般所想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资源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离开了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会因资源的过度利用而不可持续。文化资源的保护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原则性保护,即以一定的根本性法规和措施,保护文化资源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使之不至于被遗忘和湮灭。如“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全球化和社会巨变中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趋于消失,这就急需保护。如湖南对“江永女书”的保护就属于这种情况。二是开发性保护,即将能产生市场效应,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而产业强大了又来反哺文化资源的保护,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如湖南凤凰对古城的保护性开发,就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三是战略性保护,即将目前尚无力开发但有特点、有前景的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下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储备,待以后再开发和利用。战略性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所有文化资源决不能由一代人开发光,而应留给后代子孙应有的资源。如一些古墓葬、古遗迹、古建筑,能不挖掘最好不挖掘,能整体保存最好整体保存。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如果被毁灭、消失或失传,我们将成为文化的“罪人”。随着经济热潮的推进,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们必须从长计议,坚持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
第四,效益最大化原则。文化作为产业,必须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文化产业,从经济价值来看,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社会价值来看,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从文化生态效益来看,是传承和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基本手段。经济效益是增加国民财富的直接效益。但文化产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不承担它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所追求的核心效益。文化发展不能只讲经济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放弃社会效益、民族价值和国家利益。发展与壮大文化产业,既要盯着市场做文章,增强文化实体的自我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让文化产品增值,但又不能唯市场是从,一味迎合市场低层次需求,让那些品质低劣、格调不高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既要立足中国社会实际,立足民族文化传统,创作和生产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又不能复古守旧、固步自封,简单、低水平地重复传统;既要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增加对国外文化产品的引进,又不能无视文化“赤字”的现实,廉价地为别国培育文化受众,损害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生态效益遵循文化生态61主体平等、生态利益公平、生态权利公正、生态秩序安全的原则,保证文化生态协调、平衡和健康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必须在宏观视野、系统整合中研究文化形态、文化样式、文化符号、文化价值、文化精神的关联性、互动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开发的综合效益,才能形成文化强势,使文化的创造力、知识力、想象力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研究制定对文化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监测、考核的办法和指标体系,确保三重效益的实现,并力求效益的最大化。
三、统筹几大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追求的是健康、协调、全面、可持续的辩证发展。在文化产业问题上,要实现科学跨越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辩证处理和全面统筹以下几个主要关系:一是统筹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基本策略。但文化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的匹配,硬实力就会缺乏韧性而破碎;没有文化的跟进,经济发展也会缺乏后劲而挫败。没有“软实力”的发展和支撑,任何国家的富强和崛起都是不可能持久的。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从来都是在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中实现其发展的,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经济需要文化的支撑。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文化愈趋融合和一体化,文化的经济性、经济的文化性,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协调、互渗互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力的推动,就经济发展经济,就文化发展文化,难以实现单个方面的真正发展。唯有二者结合起来,协调发展才能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文化产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产业不仅本身可以作为文化商品和服务获利,而且对于国民经济产生连锁效应,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后续产业的增长,还会波及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饮食等互补性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没有高新技术的支撑,文化产业难以快速崛起。现代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特点,从而缓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日本、韩国就因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名声远播。而且,文化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和意义。文化的短腿,在当代是谈不上有真正强大的竞争力的。因此,在国民经济产业群中我们应确立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想。
二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一个最为关键和普遍的问题是要处理好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产业与事业首先是相互区别的。
二者要剥离开来,区别对待,不能产业不像产业,事业不像事业。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事业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部门。二者生产的目的不同,事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产业则生产进入市场以实现其价值的商品;二者主体的性质不同,事业的主体是事业性文化单位,而产业是文化企业法人代表;二者资金来源不同,事业主要由国家投资,产业则由国有、民营、外资等多渠道筹资;二者运营的机制不同,事业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确保其运营,而产业则完全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二者的调控方式不同,事业由政府行政直接调控,而产业主要依靠政策法规,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实行间接调控。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事业又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和转化。在文化事业中也有部分产业的内容,如高雅艺术、文物博览、文体竞技在某种条件下也是可以办产业的,要克服那种文化事业单位完全不能进行产业运作的观念。文化事业单位对文化的某些内容、形式、载体、项目,完全可以剥离开来,采用市场经营方式进行运作。同样,公益性文化的某些内容的运作完全可以借助产业的载体和形式来达到。公益性文化事业虽然主要由政府来办,但也要鼓励社会参与、允许社会资本的进入。文化产业与事业二者还相互转化。产业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事业,构成事业的一部分。事实上,由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强大,产业中一些带有公益性质的内容已经从产业中剥离出来,由政府埋单,变为群众的福利,如露天电影、送戏下乡等。同样,事业经过改制、发展、剥离也可以转化为产业。如有些高雅文化、民间艺术,由于普及和受众的扩大,可以从公益性事业变为经营性的产业,不走需要补贴的道路。
可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线是存在的,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动的。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将二者混在一起政企不分、管62办不分的保守倾向;也要反对那种将二者截然对立,产业事业“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孤立发展的二元对立思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发展事业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工作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宣传的“喉舌”职能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但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事业发展要以产业发展作为后盾。文化如果只简单机械地履行“工具”的职能,而不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壮大产业,不仅会失去强有力的物质支持,而且也会失去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创造活力,难以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要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事业。
三是统筹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的关系。任何事业或产业,很少是按照理想模式均衡地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和规律。国内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都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发展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善于从全局着眼,通盘考虑、合理制定文化及其产业全面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在统筹中实现协调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劣势在一定条件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一时的优势可能会变成将来的劣势,暂时的劣势也可能变成明天的优势。如何因势利导,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设计中的重要实践课题。
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呈现一种从东到西、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展开的分梯度非均衡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如此。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全球化前沿的领域“接轨”;作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整理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尽快使文化形成产业,做成产业。我们应区分比较各地的优势、特色在什么地方,作出理性的判断。只有发现自己的特点、差异、优势所在,才能把功夫和精力集中在主攻方向上。共性的、一般的、平常的文化项目缓行发展,个性的、特殊的、优长的文化项目加快发展。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以旅游和文艺演出的结合为特色和重点而产生奇效的。
然而,作为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全面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应努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这就是说,在重点发展传媒业、出版发行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网络业、影视业等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关注和发展下游产业、周边产业、关联产业、衍生产业,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加速发展文化新业态,防止“单打一”。
在战略设计上,在政策导向上,一定要考虑平衡发展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要主观地、人为地、一厢情愿地去追求平衡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会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发挥优势,这就必然产生不平衡。在“十二五”期间,各地主要不应过早地追求均衡发展,而应抓住重点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地把有特色的产业做下去。
四是统筹加快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需要加快发展,但发展必须有后劲,有强力,能够保持永续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着眼于加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发展初期如果没有速度,就不能形成规模,争得主动。而初期的发展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粗放性,存在数量较大,质量不高;速度快,效益低;品种多,品牌少;市场兴,较无序的现象。
因此,发展中要特别关注发展的质量、效益、后劲的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主要特征是重视产业发展的高端,重视将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文化产业的升级目标,充实产品的创意内涵,把握新的制高点。要坚持有序有利有节制地开发、发展,不能搞“文化大跃进”。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必将最终损害文化及其产业,成为空洞和虚假的伪文化。对我国中西部来说,应该着力于加快发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而对东部沿海城市来说,则要更多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优质发展。加快发展如果以破坏资源、不顾社会效益、粗制滥造为代价,这种发展就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对立的;加快发展如果是以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前提,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这种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0,(12).
[2]王育济等.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8年卷上册、2003-2007年卷上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周正刚.文化产业论———湖南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