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黑板报>

经济论文

手抄报
公历节日手抄报 农历节日手抄报 法制安全手抄报 专题节日手抄报 世界节日手抄报 学科手抄报 季节手抄报 学生生活手抄报 活动庆典手抄报 环保教育手抄报 健康卫生手抄报 精神文明手抄报 健康成长手抄报 综合系列手抄报 电子手抄报
黑板报
公历节日黑板报 农历节日黑板报 法制安全黑板报 世界节日黑板报 学科黑板报 季节黑板报 学生生活黑板报 活动庆典黑板报 环保教育黑板报 专题节日黑板报 健康卫生黑板报 精神文明黑板报 健康成长黑板报 综合系列黑板报 社区黑板报
简笔画
人物简笔画 动物简笔画 植物简笔画 儿童简笔画 交通工具简笔画 日常用品简笔画 风景简笔画 卡通简笔画 果蔬简笔画 简笔画教程
画画
儿童画 素描 水粉画 水彩画 国画 油画 速写 版画 壁画 插画 涂鸦 贴画 科幻画 彩铅画
手工
折纸 编织 布艺 木工 创意手工 超轻粘土 书签
板报素材
手抄报插图 黑板报插图 手抄报边框 花边素材 贺卡图片 艺术字体 剪纸绘画 海报设计 装饰画 图案 卡通 手账 诗配画 表情包 壁纸
兴趣爱好
绘画 书法 乐器 运动 舞蹈
展板设计
节日展板 学校展板 政府展板 部队展板 企业展板
板报设计
报头设计 展板版面设计 黑板报版面设计图 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板报教程
手抄报教程 黑板报教程
范文专栏
节日范文 工作计划 论文 简历范文 条据书信 哲学范文 礼仪范文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党团范文 合同范文 工作报告 日记
专题频道
公历节日专题 农历节日专题 专题节日专题 世界节日专题 学科系列专题 季节系列专题 学生生活专题 活动庆典专题 环保教育专题 法制安全专题 健康卫生专题 精神文明专题 健康成长专题 综合系列专题
造句大全
关联词造句 排比句造句 成语造句 词语造句 小学生造句 组词
板报文稿
文稿内容 标语口号 名人名言 板报内容 奇趣百科 谜语大全 笑话大全 故事大全 经典文章 剧本
作文
小学生作文
诗词鉴赏
诗词分类 节日诗词 写景诗词 诗人 诗词大全
关闭导航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

苗苗黑板报 2020-08-25 11:59:11
国际技术合作,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或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进行技术联合,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缩短技术开发期。它实际上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技术交易,通过技术合作,合作方可以将各自互补的技术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结合在一起,即节省时间、资金,又提高技术水平。 
  一、国际技术合作的宏观动因 
  (一)技术国际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导致当代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的最直接动因。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对生产的作用远远超过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科学技术研究的费用昂贵且不断提高,加之对科研力量的要求等特点,推动了科技研究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分工促进合作各方既可扩大自身的研究力量与能力,又可以较快地了解并掌握世界最新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化趋势必然导致签订大量双边或多边政府之间国际技术合作协定,而多边政府协定使国际技术合作的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更为突出。跨国公司把已在本国失去优势的成熟性技术,通过一定渠道或技术转让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去,从而产生南北关系的国际技术合作;而复杂的开发性技术的国际转让,则主要是在拥有相似技术水平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二)生产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即一国的私人资本以兼并国外企业,通过在国外新建与扩建或订立技术许可协定等方式,对国外直接进行生产性投资,在国外单独或与当地资本“合股”拥有生产企业,就地雇用工人、组织生产、销售与出口,把原来限于一国之内的生产过程扩大到国际范围。生产资本的输出主要由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公司成了资本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资本国际化促进了资本在国际之间的流动,使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得到了迅猛发展。 
  (三)资本国际化 
   
二战以后,生产力有了巨大飞跃,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生产国际化有了巨大发展。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不仅表现在各国实行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即多种多样的机器设备、大量的能源、多种矿物与非矿物原料以及合成原料等等,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外国供应;各国产品有更大的部分需要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商品流通迅速扩大,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而且特别表现在直接生产过程已成为国际化的过程。由于许多现代化工业产品的结构与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技术性能与质地要求很高,它们的生产不仅要由国内的、许多部门许多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而且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专业协作。各国不仅实行部门之间的分工,而且要实行部门内部的分工,即实行按产品、规格型号、生产工艺的专业化分工。这样,各国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生产过程也就进一步发展成为统一的世界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 
    二、国际技术合作的微观动因
  随着新技术复杂性的提高和不同学科、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多大,技术能力如何多样化,也不可能具备所需的各个领域的技术能力,这将日益成为制约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瓶颈。而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将使企业获得互补性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共享资源,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和技术组合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实现合作伙伴研发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一)推进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按照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理论,企业最关心的是其所在行业的竞争地位和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这五种竞争力量可以描述为: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力量对比、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跨行业潜在的可能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商品的出现所生产的压力、购买者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等。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改变以往直接对抗的竞争方式,而采用技术合作这种间接竞争方式,以实现双赢。 
  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合作、竞争去争取多种技术。过去企业合作主要体现在市场和价格,而当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根本之时,只有合作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践证明,企业间的动态合作关系比传统的内部战略和金字塔式管理组织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机制和更经济的创新成本,并且-更能照顾到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团体甚至单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差异性,更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整合技术资源,弥补战略缺口 
  近二十年来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公司的绩效目标造成巨大压力,因而当公司扫描竞争环境和评估它的自身竞争力和资源时,发现在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其所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依靠自身资源的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泰吉(T-T-Tyebjee)和奥兰德(G-E-Osland)等人称为“战略缺口(Strategic Gap)”。根据他们提出的战略缺口假说,战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走一切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走技术合作的道路才能使各企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世界范围内技术交流和合作,广泛利用合作伙伴的技术资源以及供应渠道、营销网络等经营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合作方技术资源优势的互补,加强了彼此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弥补这种“战略缺口”。 
  (三)分散研发风险,共同分担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融合性和溢出效应这三种特性,使得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充满了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主要有三种: 
  技术风险:研究开发过程中的预期突破没有实现,或出现更多的没有预料到的技术难题。 
  需求风险:从开始研究到新产品投放市场这段时间内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迅速缩短,形成以快变为特征的市场需求环境。新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的加剧,也会导致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大。 
  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为了获得研发的投资回报,公司需要一定的市场份额,如果竞争对手更快更好或同时推出同类产品,必然侵占或分割预期市场,最终也许使任何一家公司都难以从其研发投资中获得理想回报。 
  促使企业走向技术合作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减少研究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创新风险在于企业对新技术特性、创新时间和创新的经济效果的预测变得难以把握,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成果。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可以缩短创新周期,缩短开发与商业化之间的时间间隔,使每个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相对减小。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资源和能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使内部闲置资源产生外部效应,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提高合作团体的整体创新能力,有利于解决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瓶颈,减少创新的整体风险。即使合作的各方具有共同的优势,优势叠加作用也有利于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创新成功率。近来出现了一种由若干企业、研究机构临时组成虚拟公司,整合资源进行开发创新,一旦任务完成,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利益分配之后该公司便自行解体,这种合作创新方式增加了资源的流动性和优化配置,缩短了开发和创新周期。基于以上关于创新活动风险的讨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那些认为创新活动风险很大的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合作。 
  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研究过程的日益复杂和综合,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单个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难以承受所有的创新开支。如果没有合作各方提供或分担研究经费,研究活动将难以开展,这都迫使企业积极寻求技术合作。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要在相当大的规模上和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四)克服技术贸易壁垒,拓展市场 
  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规模的存在,对市场份额的追求成为企业的压力和动力,市场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参与技术合作不仅仅是出于获得新技术的目的,还有开拓市场的目的。通过合作创新可以使产品获得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此外,由于技术贸易壁垒的广泛存在,有时只有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够突破技术壁垒,使技术顺利进入某一市场。例如,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本国市场进行严格的保护,其他国家的企业只有与当地企业合作并提供先进技术,才被允许进入市场。由于对新市场缺乏了解,有时即使没有市场准入的限制,要想顺利进入并占领该市场也是十分困难的,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当地伙伴的市场经验和销售渠道进行新产品的推广,将提高市场进入的成功概率,降低市场风险。 
  研究表明,美国很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并非为了获得特殊技术,其获得特殊技术的方式是兼并拥有该技术的企业或雇佣拥有该技术的研究人员,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例如,美国AT&T与Philips的合作,目的就是利用Philips在欧洲、中东等地区的强大销售网络,使自己的产品打入该市场。 
  如前所述,合作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他们所缺乏的新产品知识,还有利于进入新产品市场,及时回收投资,获得期望的收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一些企业为了进入新的市场,将着力与已经拓展了这一市场的公司合作。从这一层面看,国际合作将越来越普遍。 
  三、国际技术合作动因的理论解释 
  可以从国际技术转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资源及能力理论来解释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 
  (一)国际技术转移理论 
  1 技术转移差距理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之间的梯级差距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条件,并且认为技术如同世界经济一样也存在着二元结构,技术是由掌握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即技术的“中心”,向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技术的“边缘”进行转移的。技术差距具体体现在世界各国专利持有情况;世界各国对现代高新技术的拥有量及其水平;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技术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根据国家总体技术水平来划分技术梯级差距,可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技术较先进的新兴工业国家、技术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但总体技术水平的梯级顺序并不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的技术梯级顺序。因为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技术发展日益复杂化、技术寿命日趋缩短,无论一个国家的总体科学技术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在一切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也不可能拥有一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也就是说,解释国际技术转移的发生,必须从技术梯级差距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技术转移可分为正向梯级转移和逆向梯级转移。目前,技术转移多为正向梯级转移,即由技术中心向技术边缘转移,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如果两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需要之间重叠部分越多,发展差距较小,则技术转移就越容易、频繁,反之亦然。从目前世界技术转移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之间技术水平差距较小。他们之间的技术转移就比较频繁。而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大,技术转移相对比较困难。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日益提高,逆向梯级技术转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 需求资源(NR)关系理论 
  需求资源(NR)关系理论是日本著名学者斋藤优提出的,1979年他的《技术转移论》一书中提出了“NR关系假说”,在此基础上,1986年的专著《技术转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将这一假说进一步深化。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的需要(N:needs)和资源(R:resources)两者关系的制约。斋藤优把这种关系称之为NR关系。NR关系的不相适应正是国际技术转移发生的原因,也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动力。NR关系通过技术转移不断得到调整,同时在调整的过程中又不断的出现新的问题,从而不断的推动技术转移向更高的层次发展。NR关系决定了技术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一般来说,NR关系失衡的可能性越大,技术转移的需求就越大。世界各国技术转移的历史经验证明了技术转移的发展过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所产生的需要(N)与资源(R)的关系是基本相互协调的。当然,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不能仅仅考虑需要(N)与资源(R)的关系,还应综合考虑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等各种要素。
  (二)交易成本理论 
  国际技术合作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技术交易,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可知,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交易的技术越是复杂,交易合同的复杂性也就越高,交易的成本也就越高,作为企业获取必要知识和技术的市场就越无效率。技术交易与一般的商品交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技术开发投入高,风险大,并且技术知识具有溢出效应,技术扩散在所难免,因此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市场不能有效惩罚技术机会主义者和恶意篡改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投机技术开发而带来的损害,很多企业不得不采用技术的保护机制,使得技术的买方很难涉及卖方商业秘密或拥有所有权的知识;第二,技术的经济效益在其创新成功之前,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第三,由于技术是一种无形产品,交易双方受到“有限理性”的约束,对技术本身和交易伙伴的技术能力很难做出准确评价,因此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着逆向选择行为;第四,技术交易是一种专用知识交易,参与交易的人数有限。 
  这些特点决定了技术的市场交易,在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时,即便是市场交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也会有比较高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虽然传统的层级组织可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成本,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但是由于层级组织所固有的“惯性”,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时,缺乏灵活性,日益面临着资源不足和由于企业规模过大而引起的高管理成本问题。而技术合作作为介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一种经济形式,构成了在市场和合作方之间的一个中介机制,打破了合作企业间的壁垒,由于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同进行收益分配,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间技术转移,从而大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技术越是复杂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合作。可见,技术合作是当前技术和市场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合理选择。 
  (三)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指出,企业寻求合作的原因是为了吸收知识和增强创新能力,以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技术存在溢出效应,而专利制度并不能起到绝对的保护作用,因此企业无法独占技术成果,通常会挫伤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资少于社会最优投资。因此,社会应对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补贴并加强专利保护。但是,对研发活动进行补助将干预市场机制的作用,专利制度有时并不十分可行。技术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组织形式来学习吸收新技术,适应技术的变化,促进企业间知识的转移,分担潜在的技术迅速过时的风险,因为合作创新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合作可以将研究开发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增加成员的研发支出:二是合作创新消除了重复研究和重复投资,而且知识的分配和共享、企业合作的协同效应将使创新显示出更高的效率;三是通过成员企业共同投资,合作创新可以完成企业单独无法承担的大规模研究项目;四是合作创新可以克服专利制度不完全时,研究开发中常常遇到的“搭便车”现象,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四)企业资源及能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要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我们知道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蕴含在组织内部和人力资源的经验性知识中间的,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学习和积累起来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知识。这种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涉及企业中不同生产技能的协调,企业内多种技术流的整合,组织中价值观的传递。一方面企业需要协调、整合内部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汲取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知识,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从该理论的观点出发,技术合作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学习、技术管理与技术进步等活动构成的一个合作创新的动态过程。它为合作成员提供了一个技术学习的平台,使彼此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和学习合作伙伴特有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一般来说技术合作包括三个阶段: 
  1 资源和能力共享阶段:这个阶段通过合作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优化组合,常常能够创造出市场中更加稀缺的资源,产生“1+1>2”的优势叠加效果。 
  2 技术学习阶段:大多数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的动机,主要就是获得合作伙伴的特有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组织形式。技术学习是一个多阶段动态的过程,企业在每一阶段学习某种特定的技术,获得的知识将形成企业新的知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技术,随着学习过程的延续,企业之间的知识差距将逐渐缩小。 
  3 新成果产生的阶段:这些创新成果既包括有形资源的创造,也包括企业能力的发展。技术学习和能力创造的效果将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企业维、合作结构维、企业行为维这三个维度。企业维包括企业战略的协同性、与合作项目有关的企业内部技术研发能力和经验、企业内技术研发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整合性以及企业合作创新的经验。合作结构维包括合作契约结构、合作各方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合作各方的职能分配、合作者数量。企业行为维包括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参与程度、企业间相互交流的频率及相互信任水平。对于合作创造的新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必须进行消化和吸收,并在内部完成整合,将其真正融入到企业核心能力体系之中,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核心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技术合作创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内部资源是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各国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及对伙伴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加强。因此,如何整合并获取外部的技术资源,弥补战略缺口,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异质性资源基础上合作产生新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技术合作的一个主要动机。通过技术合作能够实现合作双方或多方资源和能力的最优组合,这不仅适应了技术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创新效率,而且由于技术合作的协同效应,不同知识领域的结合常常能够产生全新的技术,实现双赢。目前,技术合作已经逐渐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学习、创造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